~蓮花文洋(轉載自蓮花文洋部落格

近來有些自認聰明過人者,每每喜以諸多「問題」來詰問在下,希冀以「問題」來擊潰敝人寫作之意志是也。當然這些不是問題的問題,在他看來似乎要緊的不得了,但在敝人的眼中不過是幼稚兼無聊的提問,回答他的提問煞是浪費寶貴時間,不回答又會讓人覺得是瞧不起人,答與不答實在是兩難也。

其實,從一個人談話的內容便可以知道他的年紀,或是他的智力是幾歲,你們相信嗎?例如三、四歲的小孩他想吃肉會告訴媽媽,我要吃肉肉。到了七、八歲他會告訴媽媽,我要吃雞肉或是豬肉,他已經會分別肉的種類了。到了十五,六歲他會告訴媽媽,他想吃炸雞排或是滷豬腳,他不但知道肉的種類,甚至知道食材的烹調方式了。到了二十幾歲他會告訴媽媽,有那家牛肉麵很好吃,又有那家的牛排館的菲力牛排很不賴,這個時候他不僅僅是知道吃肉,甚至知道外面有那家餐廳的料理更棒。你們也可以從一個人問話的內容,來推論一個人的學養與內涵,看他的肚子裡面裝的是不是墨水,還是只是空有一串學歷與頭銜。到頭來,原來他只是用學歷與頭銜來虛張聲勢而已,實則草包一個!

要請教他人問題,也得先檢視自己的問題是否有「問題」,到底自己是不是「正問」,還是只是為了非難對方的「邪問」,連這點都搞不清楚,還奢言只要真有其事就非誹謗之說。公然談論他人之私事,揭人隱私、隱疾或是議論他人之家務事,皆屬於不正之問,就算是公眾人物,亦無需將其隱私全部公之於世以求祛疑!喜歡在網路上高談闊論者,請留意自己的尊嘴是否還有口德,免得到了拔舌地獄才後悔當初沒管好自己那張嘴!

你們知道十八層地獄,第一層是什麼地獄嗎?第一層就是拔舌地獄,因為任意妄語是世人最易造之業,所以十八層地獄第一層就安排拔舌地獄來治你的妄語之罪!此獄專收在世時,挑撥離間,誹謗害人,油嘴滑舌,巧言相辯,說謊騙人者,死後將被打入拔舌地獄。小鬼會掰開來人之嘴,用鐵鉗夾住舌頭,活生生的拔下舌頭來,但非一下子就拔下喔,而是將舌頭勾出拉長,慢慢拽弄……。此獄受刑完畢後再入剪刀地獄、鐵樹地獄、孽鏡地獄、蒸籠地獄、銅柱地獄、刀山地獄、冰山地獄、油鍋地獄、牛坑地獄、石壓地獄、舂臼地獄、血池地獄、枉死地獄、磔刑地獄、火山地獄、石磨地獄、刀鋸地獄等獄,依其在世所造之罪,逐一受刑。

要如何不造地獄之業,就得先提醒自己,身為佛教徒必需有接受他人、他派不同見解的雅量。如《中阿含經‧第二十五經‧舍梨子相應品‧水喻經第五》所述:爾時,尊者舍梨子告諸比丘:「諸賢!我今為汝說五除惱法。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彼諸比丘受教而聽。「或有一人身不淨行,口淨行,莫念彼身不淨行也,但當念彼口之淨行,若慧者見,設生恚惱,應如是除。」;「或有一人身不淨行,口不淨行,心少有淨,莫得念彼身不淨行,口不淨行,但當念彼心少有淨。」;「或有一人身不淨行,口、意不淨行,若慧者見,便作是念:『此賢身不淨行,口、意不淨行,莫令此賢因身不淨行,口、意不淨行,身壞命終,趣至惡處,生地獄中。若此賢得善知識者,捨身不淨行,修身淨行,捨口、意不淨行,修口、意淨行。如是,此賢因身淨行,口、意淨行,身壞命終,必至善處,乃生天上。』謂彼賢為此賢極有哀愍慈念之心,若慧者見,設生恚惱,應如是除。」這段經文告訴我們,要多看他人的優點,別只看他人的缺點,縱然此人一無是處,也要有慈悲憐憫之心!一直把《阿含經》奉為圭臬的諸位大德,請問你們是否有看到這一段呢?

喜歡強調理越辯越明的諸位大德,請你們看一下《中阿含經‧長壽王品‧長壽王本起經第一》:「若以諍止諍,至竟不見止;唯忍能止諍,是法可尊貴。」;《增壹阿含經》:「怨怨不休息,自古有此法,無怨能勝怨,此法終不朽。」只有忍辱、忍耐才能止住爭論與紛爭,這是佛陀的教誨,要跟隨佛陀的腳步,別忘了也得學佛陀的身教與言教,空談大道理,言行卻做不到,要如何說服大眾呢?能忍辱、忍耐者,才是第一尊貴!

那麼要如何舉發他人的過失呢?舉發他人的過失必需注意那些要領以及應有之態度?請看《雜阿含經》: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尊者舍利弗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若舉罪比丘欲舉他罪者,令心安住,幾法得舉他罪?」佛告舍利弗:「若比丘令心安住,五法得舉他罪。云何為五?實非不實、時不非時、義饒益非非義饒益、柔軟不麤澀、慈心不瞋恚。舍利弗!舉罪比丘具此五法,得舉他罪。」

註解如下:

一、要在舉發他人過失之前,先確認是否真有其事。
二、要在適當的時間點,告知他的錯誤以及過失。
三、要瞭解舉發他人的過失,是為了幫助他改過向善,而非為難他人。
四、要注意自己的態度是否溫和理性,言語是否柔軟細緻。
五、要心存慈悲之心,不可帶著瞋恨與偏見來糾正他人的過失。
簡而言之,糾舉他人的過失,必需注意被糾正者的感受,舉發他人過失出發點是慈悲而非瞋恨。

你們知道釋迦牟尼佛如何面對邪問嗎?有一部在阿育王時期以巴利文記載的經文,此經名為《針毛夜叉經》,經文中記載了佛陀如何應對針毛夜叉的不正之問,其經文如下:如是我聞。從前,世尊曾住在迦耶城針毛夜叉地域的一個石榻上。那時,佉羅夜叉和針毛夜叉從世尊附近經過。佉羅夜叉對針毛夜叉說道:「這是一個沙門。」針毛夜叉說道:「他不是真沙門,他是假沙門。但我要弄清他到底是真沙門還是假沙門。」於是,針毛夜叉走向世尊。到了那裡,他挨近世尊的身體。世尊挪開身體。

針毛夜叉對世尊說道:「沙門!你怕我呀?」

世尊回答道:「不,我並不怕你,朋友!不過接觸你是個罪過。」

針毛夜叉說道:「我要問你一個問題,要是你回答不了,我將搗毀你的思想,撕碎你的心,提起你的雙腳,把你扔到恒河對岸。」

世尊:「朋友啊!在這神界、魔界和梵界,在這婆羅門、沙門、神和人之間,我還沒遇見過有誰能搗毀我的思想,撕碎我的心,提起我的雙腳,把我扔到恒河對岸的。朋友啊!你想問什麼就問吧!」
於是,針毛夜叉用偈頌對世尊說道:「貪愛和忿怒從哪兒產生?厭惡、喜樂和恐懼從哪兒產生?思慮折磨著心,就像孩子折磨烏鴉。這思慮從哪兒產生?」

世尊:「貪愛和忿怒從這兒產生。厭惡、喜樂和恐懼從這兒產生。思慮折磨著心,就像孩子折磨烏鴉。這思慮也從這兒產生。」;「它們產生於愛念,產生於自我,就像榕樹的氣根;它們各自依附愛欲,就像林中遍布的蔓藤。」;「那些人們知道它從哪兒產生,便把它剷除。你聽著,夜叉!他們超過了難以越過的水流,越過了過去未曾越過的水流,由此,他們將不會再生。」

盧師尊回應諸多不正之問,也應用了類似的說法。至於,那些自以為可以用言語來非難他人者,無異於針毛夜叉的無知。佛陀所說的『這兒』到底是那兒,你們知道嗎?我來舉個「正問」的例子給大家瞧一瞧,此提問由禪宗大師,高峰原妙禪師提出的「六則垂問」。

一曰:大徹底人,本脫生死,因甚命根不斷?
二曰:佛祖公案,只是一個道理,因甚有明有不明?
三曰:大修行人,當遵佛行,因甚不守毘尼(註一)?
四曰:杲(註二)日當空,無所不照,因甚被片雲遮卻?
五曰:人人有個影子,寸步不離,因甚踏不著?
六曰:盡大地是火坑,得何三昧,不被燒卻?

要見高峰原妙禪師必需能回答出這六則提問,如果來者無法契合佛法妙意者,禪師一律拒絕接見。雖然,這「六則垂問」看似非難學人之問,但卻是勘驗學人悟道境界之妙問,所以若非真修實學的行者,要見禪師只能望著崖洞,知難而退也!

喜歡動輒就來個十幾二十個問題的大德們,你們如果有辦法回答高峰原妙禪師那「六則垂問」,那你們就是悟道者,一位悟道者的提問才是夠水準的「問題」,這點見解提供給各位大德參一參!最後,敝人也來個東施效顰,模仿高峰原妙禪師來個「文洋六問」。

一問:佛陀是用何種語言開示,雅利安語?巴利語?梵語?吠陀語?(提示:佛陀的開示,叫做「法語」。)
二問:佛經的的作者是誰?(提示:佛陀沒有著作。)
三問:佛陀在世時,有南傳佛教,北傳佛教,藏傳佛教之分嗎?(提示:原始佛教又稱早期佛教或初期佛教。)
四問:佛陀出生的時代,佛陀的教義是正是邪?(提示:當時印度的國教是婆羅門教。)
五問:諸小乘經,若有無常,無我,涅槃三印,即是佛說,修之得道,無三法印即魔說。大乘經但有一法印,謂諸法實相,名了義經,能得大道,若無實相印,即是魔說。請問佛陀到底說了什麼?(提示:佛曰:不可說,未曾說,無法可說。)
六問:佛陀穿幾號鞋?(提示:佛陀不穿鞋。)

欸欸欸!愛問兄,阿湯哥,獼猴弟弟,白眉閃人,抓包法王子,你們可別裝作聽不見,速速將答案道來!


註一:(術語)Vinaya,一作鼻那夜,毘那耶,又云毘尼,鞞尼迦。三藏之一,謂佛所說之戒律。譯曰滅,或律,新譯曰調伏。戒律滅諸過非,故云滅,如世間之律法,斷決輕重之罪者,故云律,調和身語意之作業,制伏諸要行,故云調伏。毘尼母論一曰:「毘尼,名滅。滅諸惡法,故名毘尼。」大乘義章一曰:「言毘尼者是外國語,此翻為滅。」行事鈔中一曰:「毘尼,或云毘奈耶,或云毘那耶,此翻為律。或以滅翻從功能為號。終非正譯,故以律翻之,乃當正義。」義林章二本曰:「毘奈耶者,此云調伏。」探玄記一曰:「毘奈耶,此云調伏。調者和御,伏者制滅,調和控御身語等業,制伏除滅諸惡行故。」
註二:注音ㄍㄠˇ:明亮的樣子。說文解字:「杲,明也。」詩經‧衛風‧伯兮:「其雨其雨,杲杲出日。」

Comments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