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之「問題」

~蓮花文洋(轉載自蓮花文洋部落格)近來有些自認聰明過人者,每每喜以諸多「問題」來詰問在下,希冀以「問題」來擊潰敝人寫作之意志是也。當然這些不是問題的問題,在他看來似乎要緊的不得了,但在敝人的眼中不過是幼稚兼無聊的提問,回答他的提問煞是浪費寶貴時間,不回答又會讓人覺得是瞧不起人,答與不答實在是兩難也。其實,從一個人談話的內容便可以知道他的年紀,或是他的智力是幾歲,你們相信嗎?例如三、四歲的小孩他想吃肉會告訴媽媽,我要吃肉肉。到了七、八歲他會告訴媽媽,我要吃雞肉或是豬肉,他已經會分別肉的種類了。到了十五,六歲他會告訴媽媽,他想吃炸雞排或是滷豬腳,他不但知道肉的種類,甚至知道食材的烹調方式了。到了二十幾歲他會告訴媽媽,有那家牛肉麵很好吃,又有那家的牛排館的菲力牛排很不賴,這個時候他不僅僅是知道吃肉,甚至知道外面有那家餐廳的料理更棒。你們也可以從一個人問話的內容,來推論一個人的學養與內涵,看他的肚子裡面裝的是不是墨水,還是只是空有一串學歷與頭銜。到頭來,原來他只是用學歷與頭銜來虛張聲勢而已,實則草包一個!要請教他人問題,也得先檢視自己的問題是否有「問題」,到底自己是不是「正問」,還是只是為了非難對方的「邪問」,連這點都搞不清楚,還奢言只要真有其事就非誹謗之說。公然談論他人之私事,揭人隱私、隱疾或是議論他人之家務事,皆屬於不正之問,就算是公眾人物,亦無需將其隱私全部公之於世以求祛疑!喜歡在網路上高談闊論者,請留意自己的尊嘴是否還有口德,免得到了拔舌地獄才後悔當初沒管好自己那張嘴!你們知道十八層地獄,第一層是什麼地獄嗎?第一層就是拔舌地獄,因為任意妄語是世人最易造之業,所以十八層地獄第一層就安排拔舌地獄來治你的妄語之罪!此獄專收在世時,挑撥離間,誹謗害人,油嘴滑舌,巧言相辯,說謊騙人者,死後將被打入拔舌地獄。小鬼會掰開來人之嘴,用鐵鉗夾住舌頭,活生生的拔下舌頭來,但非一下子就拔下喔,而是將舌頭勾出拉長,慢慢拽弄……。此獄受刑完畢後再入剪刀地獄、鐵樹地獄、孽鏡地獄、蒸籠地獄、銅柱地獄、刀山地獄、冰山地獄、油鍋地獄、牛坑地獄、石壓地獄、舂臼地獄、血池地獄、枉死地獄、磔刑地獄、火山地獄、石磨地獄、刀鋸地獄等獄,依其在世所造之罪,逐一受刑。要如何不造地獄之業,就得先提醒自己,身為佛教徒必需有接受他人、他派不同見解的雅量。如《中阿含經‧第二十五經‧舍梨子相應品‧水喻經第五》所述:爾時,尊者舍梨子告諸比丘:「諸賢!我今為汝說五除惱法。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彼諸比丘受教而聽。「或有一人身不淨行,口淨行,莫念彼身不淨行也,但當念彼口之淨行,若慧者見,設生恚惱,應如是除。」;「或有一人身不淨行,口不淨行,心少有淨,莫得念彼身不淨行,口不淨行,但當念彼心少有淨。」;「或有一人身不淨行,口、意不淨行,若慧者見,便作是念:『此賢身不淨行,口、意不淨行,莫令此賢因身不淨行,口、意不淨行,身壞命終,趣至惡處,生地獄中。若此賢得善知識者,捨身不淨行,修身淨行,捨口、意不淨行,修口、意淨行。如是,此賢因身淨行,口、意淨行,身壞命終,必至善處,乃生天上。』謂彼賢為此賢極有哀愍慈念之心,若慧者見,設生恚惱,應如是除。」這段經文告訴我們,要多看他人的優點,別只看他人的缺點,縱然此人一無是處,也要有慈悲憐憫之心!一直把《阿含經》奉為圭臬的諸位大德,請問你們是否有看到這一段呢?喜歡強調理越辯越明的諸位大德,請你們看一下《中阿含經‧長壽王品‧長壽王本起經第一》:「若以諍止諍,至竟不見止;唯忍能止諍,是法可尊貴。」;《增壹阿含經》:「怨怨不休息,自古有此法,無怨能勝怨,此法終不朽。」只有忍辱、忍耐才能止住爭論與紛爭,這是佛陀的教誨,要跟隨佛陀的腳步,別忘了也得學佛陀的身教與言教,空談大道理,言行卻做不到,要如何說服大眾呢?能忍辱、忍耐者,才是第一尊貴!那麼要如何舉發他人的過失呢?舉發他人的過失必需注意那些要領以及應有之態度?請看《雜阿含經》: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尊者舍利弗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若舉罪比丘欲舉他罪者,令心安住,幾法得舉他罪?」佛告舍利弗:「若比丘令心安住,五法得舉他罪。云何為五?實非不實、時不非時、義饒益非非義饒益、柔軟不麤澀、慈心不瞋恚。舍利弗!舉罪比丘具此五法,得舉他罪。」註解如下:一、要在舉發他人過失之前,先確認是否真有其事。二、要在適當的時間點,告知他的錯誤以及過失。三、要瞭解舉發他人的過失,是為了幫助他改過向善,而非為難他人。四、要注意自己的態度是否溫和理性,言語是否柔軟細緻。五、要心存慈悲之心,不可帶著瞋恨與偏見來糾正他人的過失。簡而言之,糾舉他人的過失,必需注意被糾正者的感受,舉發他人過失出發點是慈悲而非瞋恨。你們知道釋迦牟尼佛如何面對邪問嗎?有一部在阿育王時期以巴利文記載的經文,此經名為《針毛夜叉經》,經文中記載了佛陀如何應對針毛夜叉的不正之問,其經文如下:如是我聞。從前,世尊曾住在迦耶城針毛夜叉地域的一個石榻上。那時,佉羅夜叉和針毛夜叉從世尊附近經過。佉羅夜叉對針毛夜叉說道:「這是一個沙門。」針毛夜叉說道:「他不是真沙門,他是假沙門。但我要弄清他到底是真沙門還是假沙門。」於是,針毛夜叉走向世尊。到了那裡,他挨近世尊的身體。世尊挪開身體。針毛夜叉對世尊說道:「沙門!你怕我呀?」世尊回答道:「不,我並不怕你,朋友!不過接觸你是個罪過。」針毛夜叉說道:「我要問你一個問題,要是你回答不了,我將搗毀你的思想,撕碎你的心,提起你的雙腳,把你扔到恒河對岸。」世尊:「朋友啊!在這神界、魔界和梵界,在這婆羅門、沙門、神和人之間,我還沒遇見過有誰能搗毀我的思想,撕碎我的心,提起我的雙腳,把我扔到恒河對岸的。朋友啊!你想問什麼就問吧!」於是,針毛夜叉用偈頌對世尊說道:「貪愛和忿怒從哪兒產生?厭惡、喜樂和恐懼從哪兒產生?思慮折磨著心,就像孩子折磨烏鴉。這思慮從哪兒產生?」世尊:「貪愛和忿怒從這兒產生。厭惡、喜樂和恐懼從這兒產生。思慮折磨著心,就像孩子折磨烏鴉。這思慮也從這兒產生。」;「它們產生於愛念,產生於自我,就像榕樹的氣根;它們各自依附愛欲,就像林中遍布的蔓藤。」;「那些人們知道它從哪兒產生,便把它剷除。你聽著,夜叉!他們超過了難以越過的水流,越過了過去未曾越過的水流,由此,他們將不會再生。」盧師尊回應諸多不正之問,也應用了類似的說法。至於,那些自以為可以用言語來非難他人者,無異於針毛夜叉的無知。佛陀所說的『這兒』到底是那兒,你們知道嗎?我來舉個「正問」的例子給大家瞧一瞧,此提問由禪宗大師,高峰原妙禪師提出的「六則垂問」。一曰:大徹底人,本脫生死,因甚命根不斷?二曰:佛祖公案,只是一個道理,因甚有明有不明?三曰:大修行人,當遵佛行,因甚不守毘尼(註一)?四曰:杲(註二)日當空,無所不照,因甚被片雲遮卻?五曰:人人有個影子,寸步不離,因甚踏不著?六曰:盡大地是火坑,得何三昧,不被燒卻?要見高峰原妙禪師必需能回答出這六則提問,如果來者無法契合佛法妙意者,禪師一律拒絕接見。雖然,這「六則垂問」看似非難學人之問,但卻是勘驗學人悟道境界之妙問,所以若非真修實學的行者,要見禪師只能望著崖洞,知難而退也!喜歡動輒就來個十幾二十個問題的大德們,你們如果有辦法回答高峰原妙禪師那「六則垂問」,那你們就是悟道者,一位悟道者的提問才是夠水準的「問題」,這點見解提供給各位大德參一參!最後,敝人也來個東施效顰,模仿高峰原妙禪師來個「文洋六問」。一問:佛陀是用何種語言開示,雅利安語?巴利語?梵語?吠陀語?(提示:佛陀的開示,叫做「法語」。)二問:佛經的的作者是誰?(提示:佛陀沒有著作。)三問:佛陀在世時,有南傳佛教,北傳佛教,藏傳佛教之分嗎?(提示:原始佛教又稱早期佛教或初期佛教。)四問:佛陀出生的時代,佛陀的教義是正是邪?(提示:當時印度的國教是婆羅門教。)五問:諸小乘經,若有無常,無我,涅槃三印,即是佛說,修之得道,無三法印即魔說。大乘經但有一法印,謂諸法實相,名了義經,能得大道,若無實相印,即是魔說。請問佛陀到底說了什麼?(提示:佛曰:不可說,未曾說,無法可說。)六問:佛陀穿幾號鞋?(提示:佛陀不穿鞋。)欸欸欸!愛問兄,阿湯哥,獼猴弟弟,白眉閃人,抓包法王子,你們可別裝作聽不見,速速將答案道來!※註一:(術語)Vinaya,一作鼻那夜,毘那耶,又云毘尼,鞞尼迦。三藏之一,謂佛所說之戒律。譯曰滅,或律,新譯曰調伏。戒律滅諸過非,故云滅,如世間之律法,斷決輕重之罪者,故云律,調和身語意之作業,制伏諸要行,故云調伏。毘尼母論一曰:「毘尼,名滅。滅諸惡法,故名毘尼。」大乘義章一曰:「言毘尼者是外國語,此翻為滅。」行事鈔中一曰:「毘尼,或云毘奈耶,或云毘那耶,此翻為律。或以滅翻從功能為號。終非正譯,故以律翻之,乃當正義。」義林章二本曰:「毘奈耶者,此云調伏。」探玄記一曰:「毘奈耶,此云調伏。調者和御,伏者制滅,調和控御身語等業,制伏除滅諸惡行故。」註二:注音ㄍㄠˇ:明亮的樣子。說文解字:「杲,明也。」詩經‧衛風‧伯兮:「其雨其雨,杲杲出日。」
Read More

誰跟著佛陀的腳步走?

轉貼誰跟著佛陀的腳步走?當猴軍強調自己,是跟著佛陀的腳步走,是正法正教自居。現居大雷音寺的佛陀大概就捏了一把冷汗,還好佛陀聰明,走的比較早,不然今天遭受這種「供養」的,恐怕就是佛陀本人了。因為,親愛的猴軍,你們現今對蓮生活佛盧勝彥的許多指控,我只能跟你們說一個很殘忍的事實。以你們有色的,先入為主的眼光來看,我只能說蓮生活佛盧師尊比較衰,跟你們活在同一個時空下,換句話說,當你們跟你們認為尊貴無比的佛陀生活在同一個時空下,可以保證的,你們現在的激情,也將會完全投射在佛陀的身上。佛陀居然穿金戴銀?佛陀居然有妻子?佛陀居然有孩子?佛陀居然眼睜睜看自己的國度滅亡?佛陀的僧團怎麼可以有文殊菩薩及餘清淨眾菩薩,此必妖孽?!………。你們認為蓮生活佛盧勝彥無法自圓其說的問題,你們可以嘗試轉換一下對象,將問題專注在曾經有相同經歷佛陀的身上,於是你們就會得出一個連你們自己也不想承認的結論。那殘酷的事實便是,無論是蓮生活佛盧勝彥,或是你們認為完美人格的最勝佛陀,其實都有你們挑得出來的關鍵毛病。那你們到厎要跟著誰的腳步走?說穿了,這不是佛陀的問題。也不會是蓮生活佛盧勝彥的問題。只是佛陀走的早,回雷音寺看戲去了,而盧師尊還沒走,很單純,就是大運跟流年比較衰一點。親愛的x眉,畢竟相識一場,我只好假公濟私的在這裡同你說些心裡話,你現在也看到你轄下眾猴軍的狠勁了,師父是沒那麼好當的,特別是,當他們的這些狠勁,很有可能一天會回到你身上的時候。
Read More

大迦葉要把文殊逐出僧團,究竟是怎麼回事?

轉貼大迦葉要把文殊逐出僧團,究竟是怎麼回事?文殊雖在僧團,卻一點也不像出家人,經常特立獨行,似乎也不怎麼遵守聲聞戒律,重要集會經常不見人影,不在佛身邊、也不見在眾僧、亦不見在請會、亦不在說戒中,反倒喜歡過居家生活,穿著光鮮亮麗的衣服,和王宮裡的少女、歌舞女郎、甚至較被社會蔑視的淫女、雜耍小兒們玩在一塊,而這些行為都是僧團所禁止的。文殊這番違反僧團律制的行徑免不了會影響一些禁不起誘惑的弟子,這些人有樣學樣,漸漸失去了修行人應有的自律。這對剛跟隨佛陀不久、個性楞角分明的迦葉而言,自然看不下去,大迦葉要把文殊逐出僧團,究竟是怎麼回事?修行度人有一定的方法嗎?當苦行著稱的大迦葉碰到凡事方便的文殊,兩人的行事風格如此迥異,難免會讓僧團裡的弟子們無所適從。但教化眾生有不同的方法,勿自以為是的批評別人。頭陀第一印度夏季的雨期長達三個月,常造成往來交通困難,諸事不易。所以早期婆羅門教即規定教徒在此期間一律禁止外出,並應共聚一處一同修學,稱為「結夏安居」,後來的佛教僧團也保留此一制度。這三個月密集的自省,應該是出家人一年中最有益於修行的寧靜時間。但並不是全部的僧人都那麼喜歡結夏安居。早期加入釋迦僧團中的成員以婆羅門種姓佔大多數,這些人從前多半是有錢有勢的富家子弟,即使出家修行,也多選擇一個人在山野自修,習慣過無拘無束的日子。現在仰慕佛法,追隨佛陀,但是對於要跟著僧團一群人到處化緣、或集體聽經這類的團體活動頗感厭煩;而另外一些剛出家不久、自律性不夠、經常搞不清楚狀況的弟子,結夏安居期間也會讓他們感到較大的精神壓力。因為平常在外行腳的大老們這時都會回來,身為師兄自然會多關心師弟們的修行狀況,也會不時地給予應有的提醒,搞得小弟子們緊張兮兮,害怕動則得咎。尤其是面對到以嚴格律己、被稱為釋尊十大弟子「頭陀第一」的大迦葉(Mahakawyapa)。迦葉以苦修著稱:托缽度日、一日一食、久住墳地、塚間觀屍、過著一般常人所無法忍受的生活,而受到眾人一致的尊敬。這樣一位無可挑剔的典範人物在教團裡,當然會有十足的影響力。迦葉的一言一行都是眾人的榜樣,唯獨對聰明伶俐的文殊起不了太大的作用。文殊過夏文殊雖在僧團,卻一點也不像出家人,經常特立獨行,似乎也不怎麼遵守聲聞戒律,重要集會經常不見人影,不在佛身邊、也不見在眾僧、亦不見在請會、亦不在說戒中,反倒喜歡過居家生活,穿著光鮮亮麗的衣服,和王宮裡的少女、歌舞女郎、甚至較被社會蔑視的淫女、雜耍小兒們玩在一塊,而這些行為都是僧團所禁止的。文殊這番違反僧團律制的行徑免不了會影響一些禁不起誘惑的弟子,這些人有樣學樣,漸漸失去了修行人應有的自律。這對剛跟隨佛陀不久、個性楞角分明的迦葉而言,自然看不下去,非找機會重整紀律不可。眼看三個月結夏安居即將結束,佛陀在在祇樹給孤獨精舍為大眾講述戒規的重要。這時才看到穿得漂漂亮亮的文殊,慢條斯理地出現在會場。迦葉把臉一橫,當場便嚴厲地質問文殊:「你這三個月到哪兒去了?」文殊好像沒有察覺到迦葉不滿的情緒,便說:「這三個月來,我都和王宮裡的歌女、舞女、及雜耍小兒住在一起。」迦葉聽文殊這麼回答更是光火。這小子明明違反僧團戒律,不但好意思回來,說起話來竟還如此理直氣壯,毫無羞愧。迦葉心裡嘀咕:「這傢伙有什麼資格與我們一起修行?」迦葉耐不住火氣,當場拿起槌子要將文殊趕出精舍。佛陀看在眼裡,告訴文殊:「你知道迦葉要趕你出去,你也該示現境界,不要讓別人誤會你。」於是,文殊即入三昧,大顯神通。《圜悟錄》記載:「迦葉於是集眾白槌,欲擯文殊,即見無量世界,一一界中有一一佛一一文殊一一迦葉.....」十方世界同時出現千萬個文殊,場面驚人。佛陀即問迦葉:「迦葉!你現在想擯逐的是那個文殊呢?」只見迦葉高舉著槌子、楞在那裡,不知如何是好?隨一切人本而為說法迦葉尋思佛陀這般的問話,顯然事有蹊蹺,自己不分青紅皂白就罵文殊,可能衝動了點。迦葉心下慚愧,便想放下槌子,但使盡力氣就是放不下來。佛陀笑著為迦葉解圍:「你向文殊頂禮即可解脫。」迦葉便遙禮文殊,槌子隨之鏗然墮地。見識到文殊的神通變化能力,迦葉這才明白文殊的修為遠勝於己,自己智慧不足,不識菩薩境界作為,才會做出這等蠢事。迦葉向佛陀坦然認錯,並請佛陀開示文殊智慧。佛陀告訴迦葉:「文殊的善巧修行不是一般聲聞僧所能瞭解。如迦葉適才所看到的十方佛國,每一佛的身邊都有一名文殊陪伴。此地雖不見文殊,文殊卻普現於十方。其實結夏安居的這三個月,文殊在舍衛城內開解了五百名女子的心中疑惑,讓她們欣然接受教化,得無上真道。又讓五百童子及五百童女立不退轉境界。而這些人到達無上正真道的境界時,無形中也幫助了無數與他們有因緣的人,從而修得聲聞、轉生天界。」短短三個月,要渡化這麼多被視為根器不足的人成就修行,文殊的智慧簡直不可思議。在場弟子們除了讚嘆文殊,更慚愧自己竟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來評斷文殊,想模仿文殊不守戒規,卻只學了形,沒有學得意,枉自偏離了正道。迦葉也讚嘆文殊功德無量,虛心地向文殊請教度人的方法。文殊於是詳實解釋,說明令人和悅的方便修行法:應「隨一切人本而為說法,令得入律。」可以一起戲樂、共行、遊觀供養、或以錢財往來、或藉由貧窮慳貪也都能助人修行;當然也可以從大清淨行、或神通變化,運用種種方便行動來渡化有情;至於以何形象出現更可千變萬化,慈、悲、喜、捨、甚至恐懼、粗獷、柔軟,或虛或實,皆無障礙。修行在世間,但不為世間法所染。與不同的宗教派別要和睦相處,進而反觀內修知見。不住有為、也不住無為法。因為「人之本行若干不同,亦為說若干種法而得入道。」鬼神附體的熱病文殊舉了一個例子:有個人染得熱病,會說些莫名其妙的話,身旁的人便說他被鬼神附身才得病的。後來遇上一個好大夫,對症下藥讓病人飲下,藥到病除也不再滿口囈語。你可知道,並非真有鬼神從病人身上離開,而是醫生所開的處方產生了療效。就像世間凡人喜歡欺詐,不敢面對真實,如同得了熱病,心起貪著,便胡思亂想以為鬼神附體,結果身心反遭病痛折磨,沉淪流墮於生死苦海。而佛陀就像大醫王,以各種善權方法幫助眾生令入法門,「為除我想、無他想、又斷欺詐,為眾人說法。為除一切想,令不復樂入吾我及他人想,得度無極而致無為。」就像千手千眼的觀世音菩薩,千萬文殊如同千萬眾生,千萬眾生需要有千萬種不同的渡化方法。每個人有他所適合的修行方式,千萬不要將自己的觀念硬套在別人的身上,戒律亦然。「所以有佛者何?其覺常現正義,不以起故,亦不用律故,欲覺度著無審塵勞者也。」邊欄經文「文殊師利普於諸佛國,三月不現教授眾人,佛言,迦葉,文殊師利於此舍衛城中,開解五百女人,教化和悅王宮釆女,令得不退轉於無上真道,使五百童子及五百童女立不退轉。當逮無上正真道,令無數人得聲聞及生天上。」---《文殊師利現寶藏經》
Read More

為何「笑談盧勝彥之文殊結夏安居論」令人搖頭失笑?

轉貼:蓮花文洋的蛋頭學者的偏見」盧師尊的一篇《文殊菩薩的異行》引來蛋頭學者的猛批,這位擁有博士頭銜的蛋頭學者,自許博古通今,妄想瞞天過海欺騙沒看過大藏經的讀者,其實連他自己也沒看過。可惜啊!遇到敝人算你倒楣,我不敢自稱博古通今,至少我會先看原版古文資料,不像你整篇文章都是在自言自語,連個成語典故也不會用,由此可見以你的中文程度如何能詮釋大藏經裡頭記載的《文殊菩薩的異行》呢?蛋頭學者為了掩飾自己看不懂古文,於是他就自創「毒牛奶理論」,他說例如有一杯牛奶參入砒霜,那麼這杯牛奶還能喝嗎?答案當然是不能喝!妄想以此歪理說服讀者大眾《大藏經》是偽經。敝人以《大正新脩大藏經》為例,總共二十六部約三千本經典,如果裡頭只有十本是「偽經」,那麼是不是其他兩千九百多本的經典也都是偽經呢?這種邏輯不通的偽科學才是害死人的毒砒霜,洋博士為了圓謊連歪理也說得像真的一樣!《文殊菩薩的異行》在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十四冊《佛說文殊師利現寶藏經》已有完整的記載,那麼還有沒有古德高僧解釋過這個典故呢?有的!就是收錄在卍新纂續藏經第六十七冊《萬松老人評唱天童覺和尚拈古請益錄》其中的第一則《文殊過夏》。洋博士大放厥詞聲稱要揭開盧師尊的真面目,這篇《文殊過夏》就是原典的古文註解,你看過了嗎?敝人再一次請教這位洋博士你看過這篇由曹洞宗高僧萬松行秀禪師的「評唱」嗎?為免你看不懂評唱二字,誤以為是評論唱歌之意,我先幫你註解一番,評唱:品評提倡古人之說也。如果還是看不懂,請您請教你的華〈中〉文老師以免又要鬧笑話也!說來真是天助我也,六月四日小弟我到雪蘆基金會當義工,基金會林師姐拿了一本書給我看,書名就叫《禪學要籍請益錄》由廣文書局出版,翻開書本一看真令我喜出望外。之前為了駁斥這個亂寫一通的蛋頭學者,花了很長的時間查閱大藏經才把《佛說文殊師利現寶藏經》找出來,印證師尊所言不假真的有這段典故,想不到卻被他胡謅成盧師尊盜用古文欺矇世人。這種連經文出處都不知道的蛋頭學者,說真的我為他感到悲哀,為了辱罵盧師尊連佛經都可以曲解,難道連自己的學術素養,學者風範也可以拋棄了嗎?此書的第一則《文殊過夏》就是被這位蛋頭學者曲解成文殊菩薩到處犯邪淫的那一篇,請各位大德仔細看看曹洞宗高僧萬松行秀禪師對這段經文的註解,真相即可大白!原文恭錄如下:第一則文殊過夏舉世尊因自恣日。文殊三處過夏。(大人得自在)迦葉欲擯出文殊(小縣多官防)才近椎。乃見百千萬億文殊。(更有文殊。是文殊者)迦葉盡其神力。椎不能舉。(大庾嶺頭。不似今日)世尊遂問。汝擯那個文殊。(打云這個)迦葉無對。(早知今日成閑管。悔不當時用好心)天童拈云。金色頭陀。有心無膽。(慚惶銅面具。叵耐鑞愴頭)當時盡令而行。(和尚禪床。不多穩便)莫道百千萬億文殊。只這黃面瞿曇。也與擯出。(珍重天童與萬松)若能如是。不唯壁立真風。(是甚汗臭氣)亦令後人知我衲僧門下。著你閒佛祖不得(知君眼窄)。師云。梵語曼殊室利。此云妙吉祥。一曰濡首。或曰妙德。或稱童真。一曰法王子。蓋教中謂。信首文殊為小男。位後普賢為長子。梵語迦葉。此云飲光。一曰大龜氏。或號摩訶迦葉。揀異優樓頻螺。伽耶。那提。三迦葉波。此二大士。雖示菩薩聲聞。一是七祖佛師。一是宗門鼻祖。所為自恣日者。非謂夏末自縱放逸。律中恣舉見聞疑罪。文殊三處過夏。一月在王宮。一月婬舍。一月小童學。迦葉既掌叢林規矩。見伊破夏敗群。不可放過。佛果道。大象不遊兔徑。燕雀安知鴻鵠。法華道。乃至於王後宮。現為女身。而說是經。乃至虎穴魔宮。正好神通遊戲。一等自了漢。東行不見西行利。巧兒做處拙兒嫌。二祖所謂我自調心。非干汝事。迦葉內秘外現。舉椎欲罰。乃見百億文殊。盡其神力。椎不能舉。直饒踢倒靜樁。大似打破戽斗。誣人之罪。以罪加之。正賊走了。邏蹤人吃棒。所以世尊道。汝擯那個文殊。萬松道。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迦葉飲氣吞聲。大似啣冤負屈。贏得天童道。金色頭陀。有心無膽。金色者。昔有貧女。得一金珠。倩鍛金師。補佛像面。皆報金色。映奪天光。故號飲光。弊服五錢。乞食貧裡。小乘律中。行十二事。梵網經中。用十八物。故號頭陀。亦曰杜多。亦言抖擻。蓋振衣彈冠之義。天童點伊鵰心雁爪。能做不能當。當道掘坑。路見不平。所謂矢到弦上。不可不發也。把瞿曇一時擯出。且留迦葉看堂。既圖壁立真風。亦合權留佛祖。不見道。花又不損。蜜又得成。萬松和尚評唱《文殊過夏》在文章括號裡已點出重點,敝人才疏學淺,身為後生晚輩實在不宜再做註解,所以只能在此提出敝人的拙見供各位大德參考。文殊師利菩薩是七佛之師,大迦葉尊者是禪宗初祖,兩人都是道行高深的行者,但是有某些行者只相信小乘佛法,認為大迦葉尊者依戒律趕走「犯戒」的文殊師利有何不對呢?其實這就是見識不夠寬廣的結果,所以萬松和尚會說文殊師利是大人得自在,迦葉尊者是小縣多官防。迦葉尊者一起念想把文殊師利趕出僧團,為何會看到百千萬億文殊,佛陀還問迦葉尊者:你要趕走那個文殊呢?用白話文來說就是:「迦葉啊!那個地方沒有佛呢?要不要連我也一起趕走呢?」萬松和尚說得好:「知君眼窄!」用白話文來說就是:「迦葉尊者你只知死守戒律,不知活用戒律。」所以犯戒的是誰?聰明的人應該心知肚明,犯戒的人是迦葉尊者。達摩祖師說:「我本求心不求佛,了知三界空無物。若欲求佛但求心,只這心這心是佛。我本求心心自持,求心不得待心知。佛性不從心外得,心生便是罪生時。」不是沒有道理的!因為「心生便是罪生時」這一句對尚未悟道的行者,你是左想也不通,右想也不通的,迦葉尊者一樣犯了相同的弊病!所以佛陀問迦葉你要趕走那個文殊,迦葉會無言可對。萬松和尚的註解:就是趕走這個犯戒迦葉啊!萬松和尚還將迦葉的心聲說了出來:早知道我今天會變成多管閒事,不如先把自己的心管好!看到這裡真是大快人心,這才是正確答案嘛!蛋頭學者你看得懂嗎?第二段有提到一個典故,佛說法華經五千羅漢退席,為何會如此呢?因為羅漢無法認同佛陀所說的密意,「大象不遊兔徑,燕雀安知鴻鵠。」正是如此這般啊!蛋頭學者說盧師尊文章中的「密,密,密。」是為了幫自己犯戒找藉口,請教這位洋博士你到底有沒有看過《法華經》呢?我知道你又會說《法華經》是偽經,請看了經文再說吧!以下恭錄數段經文給各位大德做為佐證:一、爾時世尊告舍利弗。汝已殷勤三請。豈得不說。汝今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說此語時。會中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五千人等。即從座起。禮佛而退。所以者何。此輩罪根深重。及增上慢。未得謂得。未證謂證。有如此失。是以不住。世尊默然而不制止。爾時佛告舍利弗。我今此眾。無復枝葉。純有真實。舍利弗。如是增上慢人。退亦佳矣。汝今善聽。當為汝說。舍利弗言。唯然世尊。願樂欲聞。二、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諸佛如來時乃說之。如優曇缽華。時一現耳。舍利弗。汝等當信佛之所說,言不虛妄。舍利弗。諸佛隨宜說法。意趣難解。所以者何。我以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演說諸法。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唯有諸佛乃能知之。所以者何。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三、止。舍利弗。不須復說。所以者何。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難解之法。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所謂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四、爾時佛告舍利弗。止。止。不須復說。若說是事。一切世間諸天及人。皆當驚疑。舍利弗重白佛言。世尊。惟願說之。惟願說之。所以者何。是會無數百千萬億阿僧祇眾生。曾見諸佛。諸根猛利。智慧明了。聞佛所說。則能敬信。爾時舍利弗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法王無上尊惟說願勿慮是會無量眾有能敬信者佛復止舍利弗。若說是事。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當驚疑。增上慢比丘。將墜於大坑。爾時世尊重說偈言。止止不須說我法妙難思諸增上慢者聞必不敬信以上是《法華經》的部分經文,佛陀深知第一義諦法不是一般人可以信受的,所以佛陀才會說:「此輩罪根深重。及增上慢。未得謂得。未證謂證。有如此失。是以不住。」;「佛所成就第一稀有難解之法,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止止不須說,我法妙難思,諸增上慢者,聞必不敬信。」。換言之,蛋頭學者怎會相信,文殊師利可以變化成女生到國王後宮講經說法,而不是你自己瞎編的淫亂後宮!文殊師利還可以到妓院為妓女講經說法度化淫女,你會相信嗎?當然以你的程度是不可能相信的,你心想文殊師利到妓院不是嫖妓還能做什麼好事,對吧!妓女一樣具足佛性,一樣可以修行成佛,你是不會懂的!萬松和尚道:「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以你的文筆來推斷你的智慧,絕不可能勝過這兩位大禪師,你拿什麼份量來評論文殊師利,我這樣說不過份吧!迦葉尊者沒膽識到妓院去廣度妓女,那敢跑去國王後宮為王妃講經說法呢?所以迦葉看似受到委屈,但天童覺和尚則說:「金色頭陀,有心無膽。」有道是半桶水響叮噹,半桶水博士特別喜歡賣弄自己的專長,商學院博士、心靈諮詢師、催眠治療師,這一長串的學經歷跟佛學一點也搭不上邊,你想用這些「學問」來揭發盧師尊的「真面目」會不會有點可笑呢?妄想用這些學經歷來誤導讀者,以為你真的學究天人,你不覺得羞愧嗎?連禪宗初祖大迦葉尊者都無法測知文殊師利菩薩的「真面目」,還被佛陀告知你要跟文殊師利道歉,你到底看到盧師尊什麼「真面目」?要不要也學學迦葉尊者知恥近乎勇承認自己的過錯,迦葉尊者道:「吾已見文殊師利所現,假使我欲講說文殊師利智慧具足無有盡時,菩薩境界之行而無限量,我以無智故撾揵。」學者啊!學者啊!學者就是要學著點!那天你真的開悟明心見著盧師尊的「真面目」,屆時敝人一定對你恭敬頂禮賠不是,原來你也是大菩薩啊!最後敝人以萬松和尚圓寂前留下的偈語與你共勉:「八十一年,只此一語,珍重諸人,且莫錯舉。」錯舉不如不舉,作學問可以大膽假設,但也須小心求證,帶著偏見寫文章,只會玷污自己的學術地位喔!
Read More